期刊简介
本杂志于1988年7月创刊,属学术类期刊,办刊宗旨是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注重实用,致力于提高我国临床神经病学医师的专业理论及诊疗水平。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出版部门: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164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2-1337/R
邮发代号: 28-206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8
出版地区 江苏
出版地区 江苏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国家期刊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1648
- 国内刊号:32-1337/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7例的疗效观察
我院于2003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和阿司匹林治疗77例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建新;倪立新 刊期: 2006- 02
-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SAH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对33例SAH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并观察其经颅多普勒(TCD)改变,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少华;张琼 刊期: 2006- 02
-
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进展型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h内逐渐加重或呈阶梯式加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因缺血的进展或因组织坏死加重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常无有效方法阻止其发展,治疗效果不佳.本研究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65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赣萍;王桥根;邵锦根;张耀西 刊期: 2006- 02
-
钻颅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大量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
我院于2003年1月~2005年1月应用钻颅血肿碎吸引流术治疗30例大量脑出血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9~82岁,平均65.7岁;均经头颅CT证实.基底节区出血18例,出血量36~132ml,平均67.3ml;丘脑出血8例,出血量33~56ml,平均39.6ml;脑叶出血4例,出血量45~87ml,平均54.2ml;破入脑室11例.......
作者:恽文伟;钱传忠 刊期: 2006- 02
-
扩大额颞骨瓣开颅治疗额颞部重度颅脑损伤32例的疗效观察
近3年来,我科采用扩大额颞骨瓣开颅治疗重度额颞部颅脑损伤3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男45例,女17例;年龄12~63岁,平均52岁;病程1~9h,平均3.6h.车祸伤43例,坠落伤17例,其他2例;着力部位:枕部50例、颞部或顶部12例.格拉斯哥评分3~5分9例,6~8分53例;双侧瞳孔散大13例,一侧瞳孔散大19例.......
作者:徐美仪;阮洪斌;张保剑;张诚;茅明凯 刊期: 2006- 02
动态资讯
- 1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关于及时领取稿酬的通知
- 2 脑卒中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高渗透压血症相关性的研究
- 3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 4 伴有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 5 神经科住院老年患者维生素B12缺乏的调查
- 6 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非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7 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 8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肺炎的危险因素及远期预后分析
- 9 叔丁基氢过氧化物及低氧在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中的作用
- 10 福建省畲族人群紧张型头痛的流行病学调查
- 11 从循证医学观点评估神经保护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
- 12 细胞内酸化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及钠氢离子交换蛋白的作用
- 13 金刚烷胺引起幻视1例报告
- 14 偏头痛发作间期疼痛刺激的脑磁图研究
- 15 伴CNS炎性脱髓鞘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 16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 17 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 18 脑深静脉血栓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例报告
- 19 3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 20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临床特点(附1家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