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期刊简介

               本杂志于1988年7月创刊,属学术类期刊,办刊宗旨是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注重实用,致力于提高我国临床神经病学医师的专业理论及诊疗水平。                

冬病夏治:中医夏季养生之道

时间:2025-07-03 11:47:26

在中医理论中,有一句经典总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不仅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更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此时,皮肤毛孔自然张开,气血运行加速,就像一条原本淤塞的河道被充沛的雨水冲刷后恢复畅通。这种生理特性为“冬病夏治”提供了天然契机——利用夏季的阳气升发之力,驱散潜伏在肺、关节等处的寒湿邪气,从而减少冬季慢性疾病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阳气:自然界的“天然药引”

夏季的阳气好比一味“天然药引”,能显著提升治疗效率。当人体阳气与外界旺盛的阳气共振时,药物和物理疗法的效果会被放大。例如,哮喘患者肺内沉积的寒痰,冬季难以化解,但在夏季通过针灸刺激背俞穴,或借助拔罐产生的负压吸引,能更彻底地排出病理产物。同样,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长期咳嗽损耗的阳气,也可在夏季通过艾灸关元穴得到补充——这个穴位如同身体的“能量蓄电池”,夏季充电后能为冬季储备抗病能力。

针灸:精准打击寒邪的“绿色手术”

对于哮喘这类发作性疾患,夏季针灸注重“标本兼治”。实证哮喘常选取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组合,如孔最、尺泽等,配合肺俞穴(背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形成前后夹击之势。针刺这些穴位时,医生会采用泻法,就像疏通堵塞的下水道,迫使痰湿邪气从经络通道排出。而缓解期则以补法为主,重点刺激足三里(膝盖下3寸)等强壮穴,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临床观察显示,连续三年夏季坚持针灸的患者,冬季急诊次数平均减少40%以上。

拔罐:深度清洁的“负压吸尘器”

慢性支气管炎的拔罐疗法堪称“中西医结合的典范”。在肺俞穴(背部第三胸椎旁开两横指)先用梅花针轻叩至微渗血,再施以闪火罐,此时罐内形成的负压可达0.3-0.5个大气压。这种压力差能将被寒湿冻结的病理产物从毛细血管网“抽提”至体表,就像用吸尘器清理地毯深层的灰尘。部分患者拔罐后会出现紫黑色罐印,这其实是体内淤积的寒湿外排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夏季拔罐留罐时间需控制在10分钟内,避免过度发汗耗伤阳气——这如同洗车时高压水枪冲洗时间过长反而会损伤车漆。

中药调理:重建防御工事的“慢功夫”

相较于外治法,中药内服更像是在修筑“抗寒长城”。夏季常用的温阳方剂如小青龙汤,其组成中细辛、干姜如同“化学暖宝宝”,能融化肺中冰伏的痰饮;而黄芪、白术则像“建筑工人”,负责修复受损的卫气防线。临床数据显示,连续两个夏季服用调理方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冬季咳嗽发作持续时间缩短60%。对于办公室空调族,建议搭配生姜红枣茶作为日常饮品,既能中和空调寒气,又可避免直接服用汤药的不便。

时间窗口:错过再等一年的“黄金72天”

冬病夏治存在严格的时间经济学。传统中医划定从夏至(6月21日左右)到立秋(8月7日前后)为最佳干预期,其中三伏天(2025年为7月14日-8月22日)是核心时段。这段时间阳光直射北半球,人体阳气随自然节律达到峰值,此时每单位治疗产生的效益相当于冬季的3-5倍。就像农民绝不会错过播种季,哮喘患者也需把握这72天集中治疗,才能实现“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健康闭环。

风湿性关节炎的夏季治疗虽未在现有资料中详述,但同样遵循“寒者热之”原则。通过将上述疗法灵活组合,配合夏季适度的日光浴,能使关节腔内的“冰雪”逐渐消融。需要强调的是,所有冬病夏治方案都需个体化设计,正如同一把钥匙无法打开所有的锁,患者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为期3-5年的阶梯式治疗计划,方能从根本上改写疾病的自然病程。